前言
2025年版《中國藥典》的實施標志著我國制藥用水質量管理體系的重大革新,在純化水、注射用水的制備技術、檢測標準及微生物控制策略上實現了與國際規范的深度接軌。本文結合新版藥典要求,從技術迭代、標準升級、檢測革新與合規實踐四個維度展開,為制藥企業提供系統化的實施路徑與風險控制方案。
關鍵詞:中國藥典、制藥用水、純化水(PW)、注射水(WFI)、快檢方法、微生物、微生物限度、微生物檢測、內毒素檢測、內毒素限度、水系統消毒、水系統消毒驗證、水系統檢驗方法、殺孢子劑、潔凈區、無菌室
1.明確定義:制藥用水是藥物生產中用量大、使用廣的一種輔料(不限定僅為輔料),用于藥物生產過程和藥物制劑的制備。
2.藥典定位調整:純化水(CHP四部通則0432)與注射用水(CHP四部通則0431)作為“藥用輔料"獨立成章,強化其作為藥品生產關鍵原料的質量屬性;滅菌注射用水仍歸屬第二部“制劑通則",體現其既是輔料也是終產品的雙重定位。
3.國際協調成果:分類框架與ICH Q7《原料藥生產質量管理規范》對齊,制藥用水體系完善。
1.純化水檢測豁免機制:
當電導率(25℃,≤5.1 μS/cm)與TOC(≤0.5 mg/L)在線檢測合格時,可豁免酸堿度(PH5.0-7.0)、硝酸鹽(≤0.000006%)、重金屬(≤0.00001%)等傳統離線項目,將檢測周期從48小時縮短至實時監控。
2.技術邏輯:
電導率與TOC是反映水中離子性雜質與有機污染物的核心指標,二者合格可科學推斷其他常規指標合規,避免重復檢測(多數企業采取TOC取中段水進行檢測)。
3.注射用水動態監控強化:
PH檢測豁免(電導率合格時),但內毒素檢測頻率從“每周一次"提升至“關鍵工序每日在線監測"(企業內部應采取實時在線檢測,并且留存時間段數據),微生物限度≤10 CFU/100ML,內毒素(熱源)限度≤0.25 EU/ML檢測需覆蓋制水系統全流程(原水→儲罐→使用點)。
1.生物膜風險分級:將水系統管道按使用頻率、流速分為高風險區域(如末端用水點,TOC取水從末端用水點可取中段水)、中風險區域(循環主管)、低風險區域(儲罐底部),制定差異化消毒策略;
2.耐藥菌專項檢測:針對洋蔥伯克霍爾德菌群(BCC)、銅綠假單胞菌等“工藝危害菌",要求每季度進行一次特異性培養(如TSA培養基+頭孢他啶抗性篩選)。
(二)儲存與分配系統的工藝流程升級
1.材質選擇與表面處理:
管道優先采用316L不銹鋼(國家要求標準內壁電拋光Ra≤0.28 μm),焊接接口需進行內窺鏡檢測(缺陷率≤0.1%,內部規程設定為主,優于標準,滿足生產安全為先);
非金屬管道(如PVDF)需通過溶出物測試,確保遷移物質對TOC檢測無干擾。
2.循環系統更新:
常溫循環:流速≥1.5 m/s(雷諾數>10000,減少流體在管道內壁的滯留和雜志/微生物附著),每周運用高效化學藥劑清洗消毒,推薦使用奧克泰士殺孢子劑。
熱循環模式:溫度維持75±5℃,每日進行巴氏滅菌(80℃,1小時),微生物負荷控制在50 CFU/ML以下。
3. 驗證與持續改進
性能確認(PQ)三階段法:
• 預運行階段:每天3次檢測關鍵指標,確認系統穩定性;
• 連續運行階段:按使用點風險等級(A類點每日1次,B類點每周2次)取樣,微生物合格率需達100%;
• 長期監控階段:建立趨勢分析模型,電導率標準差≤0.1 μS/cm,TOC變異系數≤5%。
4.溫度控制:
- 熱循環模式:主管道溫度維持78-82℃(需要高于內毒素熱破壞閾值70℃),回水溫度不低于70℃,流速≥2.0 m/s以抑制生物膜形成;
- 低溫儲存模式:≤4℃冷藏時需搭配合適的試劑并在使用前進行80℃、30分鐘巴氏滅菌。
(一)化學清洗方案:
- 日常消毒:每周進行消毒處理并驗證(例如,巴氏滅菌溫度80℃,時間1小時),TOC殘留量需<0.2 mg/L;
- 深度清洗:每季度使用合適化學藥劑清洗,清洗后需檢測殘留(≤0.01 mg/L)推薦使用奧克泰士產品,高效、便捷、安全、無殘留幫助深度清潔,并通過微生物挑戰試驗(要求接種10^6 CFU/㎡,去除率≥99.9%)。
(二)傳統方法的瓶頸與改進
1.微生物限度檢測:
- 培養基優化:采用R2A瓊脂(含丙酮酸鈉、酵母提取物)替代TSA,提高低營養菌檢出率
- 培養條件:20-25℃培養5天(原部分企業采用30-35℃培養3天),檢出靈敏度從50 CFU/ML提升至10 CFU/ML。
2.內毒素檢測升級:
- 動態濁度法替代凝膠法,檢測限從0.25 EU/Ml降至0.01 EU/Ml,且可實現批量檢測(多樣本同時進行,可以有效節省時間,提高檢測效率)。
1.ATP生物熒光法:
- 檢測原理:通過熒光素酶催化ATP產生光子,發光強度與微生物數量成正相關(線性范圍10^2-10^6 CFU/ML);
- 應用場景:每日對高風險點(如灌裝機進水口)進行表面擦拭檢測,5分鐘內判斷是否需緊急消毒。
2.流式細胞術(FCM):
- 技術優勢:可區分活菌/死菌(大部分企業通過SYTO 9/PI染色),檢測限低至5 CFU/Ml,方便迅速,短時間完成多個細胞計數。
- 局限性:需預處理樣本(企業內部通常過濾濃縮100倍),設備成本較高,適用于生物制藥關鍵工序監控。
3.分子生物學方法:
- qPCR檢測BCC菌群:針對伯克霍爾德菌16S rRNA保守區設計引物,檢測靈敏度達1 CFU/ML,特異性≥99%;
- 微流控芯片:集成核酸提取、擴增、檢測模塊,單個樣本檢測時間<2小時,適合多菌種篩查(成本較高)。
(一)在線監測網絡:
- 關鍵節點:原水入口(余氯、濁度)、RO產水(電導率、TOC)、儲罐出口(溫度、壓力)、回水末端(微生物ATP值);
- 數據閾值:當連續3個樣本ATP值>100 RLU(相對光單位)時,自動觸發消毒程序。
(二)離線檢測策略:
- 日常檢測:每周一次微生物培養(R2A瓊脂,通常所用時間5天),每月一次內毒素檢測(動態濁度法);
- 趨勢分析:采用內部SW控制圖監控微生物計數,當連續5個數據點呈上升趨勢時,啟動系統清潔驗證。
l 符合2025《中國藥典》規范,符合新規理念,對制藥用水系統、管道、友好,不影響設備精密準確性。
l 對內毒素(熱源)檢驗、快檢檢驗、新增檢驗有著實質性的數據可靠保護。
l 無殘留、無毒衍生物、對人體健康無害,不影響設備管道、元件、滲透膜、藥品API、包材、輔料穩定性。
l 良好的材料兼容性,可以長期規劃使用。
l 滅菌效率無差異,其主要成分是過氧化氫與銀離子,使用后能夠分解為水和氧氣,不需要后續沖洗。
l 滅菌效期長,滿足生產批次生產時間,確保流程正常進行,進一步保證了生產效率。
針對新規推進,面對制藥用水系統微生物處理防護,質量安全掌控問題,建議采用奧克泰士產品!為生產環境穩定、工作效率、微生物控制保駕護航!我們也將竭誠為您提供專業技術服務:
(1)根據客戶需求,指導和協助客戶建立和完善制藥用水系統保護體系、內毒素、殘留溶劑、微生物檢驗等,包括采樣計劃、預防性消毒程序等工作。
(2)指導和協助客戶對實際生產過程中微生物污染進行分析查。
(3)對各類微生物污染問題提供針對性解決方案,指導和協助客戶執行方案直至解決微生物污染問題,提供閉合鏈條式服務。
(4)提供后續管控方案,防范微生物污染的再次發生。
(5)對客戶現用消毒產品/方式的驗證評估提供技術建議。
(6)根據客戶需求,對客戶員工進行微生物學和消毒學方面的技術培訓。